less than 1 minute read

古人言“君子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即使在独处、无人注视的情况下,也要谨慎自律。然而,这种要求真的符合人性吗?

《孟子》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孟子某日回家,不事先告知,见妻子独自在房中踞坐。他认为这种坐姿“不礼”,要求母亲休掉妻子。但孟母指出,真正无礼的是孟子自己,因为根据礼仪,进入房间前应有所提醒,避免窥探他人未准备好的隐私状态。由此可见,即便是君子,也无法避免在独处时展现出自己不对外展示的一面。

事实上,人本来就是复杂而矛盾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在公共场合与私人独处时不同的表现。独处时展现出来的某些行为和状态,往往是本性最真实、最自由的体现。这些特质并非有意展示给外人,这些行为或许在社会上是不道德的,但是在自己看来就是正确的做法。(人与社会是存在冲突的,因为这个社会没有办法照顾到每一个人的特性)

传统观念强调“慎独”,试图约束人在独处时的行为,力图在无人的时候也保持绝对的纯净和道德完美。但这种观念本身或许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人的复杂性决定了独处时出现的自然状态并不一定适合成为道德评判的标准。

或许更合理的做法是接受并尊重人在独处时的真实性,而非强求自律于无人注视的环境中。从更长远的理想来看,理想的社会状态或许应当是让人们能自由而坦诚地展现出自己独处时的真实状态,而不是在独处时刻意克制和隐藏。

因此,共产主义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允许并鼓励个体在公众场合展现真实自我的社会。人们不再需要在公共和私下之间切换面具,可以自由地展现自己真实而复杂的本性。这才是真正解放和谐的社会境界。

也许,“慎独”的意义在于自我觉察和理解,而非严苛自律。接受自身的复杂性,理解他人独处的状态,这或许才是现代社会应有的宽容和自由。

Categories:

Updated:

Leave a comment